发新帖

丰顺紫阳学校:岭南唯一一所为纪念朱熹而命名的学校

admin 2015-8-4 20:10:43      0 2176
收藏

  □朱紫球

  紫阳学校,原称紫阳书屋,创建人是丰顺朱氏丰山万五公三世祖、朱熹13代孙朱梅庄。其意旨为纪念朱氏文化名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别名紫阳),效其倡教兴学之盛举,以激励来者。梅庄公在办好黄金镇清溪“绍阳书室”的同时,约公元1420年,又到龙岗镇梅桥建朱氏宗祠。在祠堂内办书屋,招收本族子弟,诵读朱熹圣人的《朱子家训》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国文,伴有书童,迄今近600年。

  光阴荏苒,时移世易,紫阳书屋规模不断扩大,学子与日俱增。至民国2年(1913)新学蔚起,在族贤朱慕平等倡议下,紫阳书屋办成了一所高级小学。

  倡办之初,朱慕平召集族中绅耆斐然、及秋、蕊元、左周等组成校董会,聘任朱崇谦、朱绍辉为教员,由万五公名下各大房合捐租谷150余石,作为常年经费,免费招收朱氏族内高小学子40余人。学堂采用新学制施教,开设国文、算术、英语、地理、历史、动植矿物、公民、卫生、生理、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此外,学堂还辟有图书室、篮球场、排球场,文体活动甚为活跃,学子还经常到邻近村寨演戏。

  民国17年(1928),更名为“紫阳学校”,并谱写了校歌,歌词是:“紫阳,紫阳,旭日东上,朝阳大地,万丈光芒。我辈少年,前程无量,进德与修业,无怠且无荒,发扬民族新基础,努力发扬我校之荣光……”其时,校容整洁,校风甚佳,异姓学子慕名求读者纷至沓来,生源姓氏藩篱从此打破,体现了学校的包容性。

  朱氏宗祠(即丰山万五公祠)历经三次重修。第一次:据现存石碑记载为“乾隆戊申(1788年)四大房族众曾议修葺,待己酉(1789年)春二月廿八日再议,遂于辛亥(1791年)五月二十二日,由俊杰为首动工兴修,壬子(1792年)三月十九日竣工”。这里着重要叙述的是第二次民国19年(1930)和第三次1990年的修葺情况。

  民国19年(1930),祠校被焚,龛牌受损,学校停办。直至民国25年(1936)祖祠修好后才复办,并与汤坑徐氏东海小学、丰良吴氏松崖小学结为兄弟学校。嗣后,朱俊卿、朱光典继任校长,朱光槛、朱文奎、朱乃明、朱竞先、朱式生等为教员。他们为朱氏族群莘莘学子和紫阳学校的声誉呕心沥血。每逢县级比赛,紫阳学校的成绩均名列前茅,捧回的奖状、奖杯数不胜数,誉满丰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办学体制的变革,校址继(改)办为梅桥小学、龙岗农业中学、龙岗中学。因年久失修,墙垣破败,桷腐桁霉。1988年,祠舍被教育部门列为一级危房,限期拆迁,而龙岗中学亦择新址而建。是时,朱氏贤达不失时机地倡导复校保祠工作,成立紫阳复校委员会。他们走家串户,殚精竭虑,发动朱氏宗亲和紫阳校友,齐心协力,共襄善举。从1990年春至1992年冬两年多时间里,采取边建校边筹款的方式,筹措人民币7万多元,按原貌修葺了祖祠,在正厅榜书“沛国堂”三个大字。在宗祠右邻,以钢筋混凝土半框架结构,新建3间教室共200多平方米,还购置大批教具,办起完全小学,并报请上级批准,重新恢复了“紫阳学校”校名。正是:

  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

  看此日紫校奋起新程

  为适应形势需要,紫阳学校后又进行二次改扩建。数百年来,紫阳学校一直牢记并唱响校歌,传承和弘扬朱熹的思想精神,以“尊道厚德,诚信博达”理念教育后辈,让我南岭唯一一所为纪念朱熹而命名的特色学校品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


最新回复 (0)
你还未登录!不能查看回复!! 点击登录
游客
1
登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