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手不释卷御书楼 同承天泽赐砚堂

admin 2015-8-4 20:08:55      0 2005
收藏

  “御书楼”位于江北老城内凤尾阁,是清康熙翰林李象元告老还乡后,为安享晚年和为子孙后代治学而建。在大门碑记上记载着李象元把这里命名为“御书楼”的来由:公元1702年,康熙御赐李象元其御书《王昌龄斋心诗》,李象元在楼建成后将《王昌龄斋心诗》悬挂于楼中,并以“御书楼”名其宅,当年楼内还放置了御赐的松花绿石砚一方,故御书楼的堂号叫“赐砚堂”。

  李象元的儿子李业,也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作了记载:“恩赐康熙御笔抄录《王昌龄斋心诗》一幅。书后批字:‘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朕二十余年未尝咎刻少释,万几自警有始有终之诮,念兹在兹也。政事稍暇颇好书射,历年以来临摹间距,赐予卿等观看……’十一月南书房官员御前比试诗词:赋诗得《梅须逊雪三分白》七言律诗一首。先父的诗中写道:‘梅花雪片共含春,素质清姿各自新。踈瘦寒葩堪比玉,霏微冷艳更离尘。同承天泽原无竞,静玩瑶华却有真。调鼎资梅耕赖雪,容颜雅异德仍均。’诗中道出先父感叹皇恩、忠心耿耿之情怀,深得康熙喜好,擢定先父之诗词为第一。同年冬天,康熙询问朝内九卿,有关各省科举大考典试之清廉情况,朝内众卿佥以山东省最为公平秉公第一答对。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公元1703年)正月,康熙帝恩赐松花绿石砚一方。先父恭恭敬敬撰写詺词:皇帝之锡,筠姿玉质,异韫辉山,文明是弼……”

  御书楼为三堂一横屋结构,上堂和横屋为两层楼,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外大门的楼匾上写着“御书楼”,内大门上方写着“赐砚堂”。还居住在这里的李象元后裔李松告诉笔者,清末太平军进攻嘉应州时,用棺材装满炸药炸开北门后攻入城中,进入北门的太平天国军队把放在御书楼上堂阁楼的松花绿石砚从楼上摔下,绿石砚就这样被毁了,而原本挂在中堂的“赐砚堂”牌匾也在“文革”大炼钢铁时被炼掉了。

  在内、外大门中间,有个由一横屋围成的小院,小院内的照壁和古井都还保存着,还有以前拴马的地方,照壁已斑驳脱落,拴马的地方也被改建成厕所。上堂的阁楼正是当年李象元挂御赐《王昌龄斋心诗》和松花绿石砚的地方,里面广集经典,藏书极富。手不释卷的李象元每天都要在阁楼里看书,晨夕恪瞻康熙御笔抄录的《王昌龄斋心诗》。

  中堂是李象元为慕名前来求学的李氏及邻近子弟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后进问业,他均细心析疑解惑,给他们上课不收分文,“御书楼”成了他创办的小型社学。李业记载道:先父从京城回到梅州后,购置土地在本城之北金山之麓,修建书房曰之‘御书楼’……数十年闭户观书写字,寝睡早起无不在其间距之下。先父听闻别人家中有异别之书,必去殷勤商讨借来抄录。入京通籍后,购置经史子集及一切偏旁书籍甚富。虽已年过七十,还继然手不停披录,目不停阅书。先父的爱好就是如此!计癸未(1703)至今,先父辞官栖迟林下四十余年,先父其本人与同友交往,切磋学术,取得功名事业彪炳当代;门生弟子中多有后来官居显位,取得显要成绩者。(陈书玲)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


最新回复 (0)
你还未登录!不能查看回复!! 点击登录
游客
1
登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