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锭波
松口以其繁荣的经济文化,素有“自古松口不认州”的说法,其中虽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也可看出松口人对于自身经济文化的自信。那么,松口何以能凭借区区一个乡镇的规模叫板州城,又是在何时产生这种自信的呢?
松口镇地处梅县区东北部,是梅州著名的古镇之一,也是当前梅州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区重点打造的地区之一。松口的发展起源较早,由于其控扼三省的区位优势,早在南汉时期,已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当时松口仍为普通的商贸集散地,从发展规模来看,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圩镇,无论是经济实力,抑或是政治文化影响力,都不足以赋予松口匹敌州城的地位,这一时期谈及“不认州”,显然是既缺乏底气、也缺少事实根据的。其真正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则是要得益于近代以来的海外密切联系,以及韩江下游的重要城市——汕头开埠以后。松口因之成为韩江流域上游地区重要的港口,以及包括闽、赣部分地区华侨出洋的中转站。其经济重镇的地位,是建立在近代以来华侨出洋高峰基础上的。
明清时期,由于内陆型经济的影响,王朝中央对于海洋存在着未知性与畏惧心理,统治者更多将经济政治文化限制于能够掌控的陆地帝国范围之内。明洪武(1368年-1398年)建国之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便实行“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中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从整个历史的进程来看,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依靠关外铁骑征服而建立的清朝,在定都北京之后,为了防御明郑(郑成功)政权的侵袭,实行了残酷的“迁界禁海”政策,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对于海洋充满排斥与恐惧,自绝海路,使中国彻底沦为内陆王国。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出洋务工显然并不现实。
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农耕帝国的国门。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逼签《北京条约》,强使清政府“同意”华人自愿出洋做工,使华侨出洋具备了合法化的条件。为了应对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因为对于财富的热切追求,大批的东南沿海民众最终走向海洋,开拓海外市场。20世纪初的清末,著名的客籍学者温廷敬在《潮嘉地理大势论》中有“以近海之故,民多冒险出洋。南洋诸岛之利权,潮嘉人几握其半”的描述。
汕头开埠以后,取代了府城潮州的地位,成为韩江流域最核心的城市,并通过水路运输,沟通韩江中上游流域地区,潮嘉凭借水路交通的优势,已经形成与省内其他地区相对隔离的一个整体。基于这种关系,松口成为韩江内河的一个重要港口,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这也不难理解,作为松口人的张煜南兄弟,会首先提出修筑潮汕铁路。其中虽然有经济发展的考虑,实际也是潮汕地区与嘉应地区关系的密切。近代火船迅速普及之后,也给这种内河航运带来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松口的地位,形成足以匹敌州城的格局。
至此,“自古松口不认州”的说法,终于有了实事基础。(钟小丰)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